首页

搜索 繁体

第816章 大清洗(1 / 2)

长安城的晨钟暮鼓依旧准时响起,然而太极宫内,一场隐秘的权力变革正在悄然上演。

咸亨四年的春,掖庭宫的长廊里,官员们们脚步匆匆,压低的帽檐下藏着忐忑不安的眼神。

就在这个看似平常的季节,李治正式册封武媚娘为天后。

彼时,朝堂之上暗流涌动。

以裴炎为首的官员,皆是辅佐朝政的肱骨之臣,他们恪守传统礼法,本来就认为立武则天为后不仅有违纲常,更担心这位手段狠辣的女子会打破大唐稳固的权力格局。

在册封大典上,裴炎手握笏板,神色凝重,辞恳切地进谏:“陛下,武氏出身卑微,且曾侍奉先帝,如今给予全力,恐遭天下非议,动摇国本啊!”

刘仁轨更是以头撞柱,鲜血染红了殿阶,试图用这种极端的方式阻止册封。

李治心意已决,他站在龙台之上,目光坚定却又暗藏复杂情绪,挥手示意册封继续。

册封天后只是这场权力变革的开端。

随着武则天入主中宫,李治逐渐将越来越多的政务与她商议。

起初,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比如宫廷节庆的安排等。

但渐渐地,李治开始让武则天参与朝堂议事,倾听大臣们的奏报。

这一日,早朝结束后,李治将几位重臣留了下来,宣布要让武则天参与朝政决策。

消息一出,大殿内顿时鸦雀无声,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片刻后,朝堂炸开了锅,刘仁轨率先出列,大声进谏:“陛下,自古以来,从未有皇后参与朝政之先例,此乃乱政之举,万万不可!”

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一时间,反对声此起彼伏。

李治皱着眉头,面露不悦,却并未改变主意,只是挥了挥手,示意众人退下。

那以后,太极殿的龙椅旁,多了一张凤座。

每逢朝会,李治端坐龙椅,武则天则坐在凤座之上,垂帘听政。

满朝文武看着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既震惊又无奈。

他们想不明白,一向温和仁厚的李治,为何会做出如此大胆的决定,将手中的权力分一半给皇后。

朝堂之外,长安城的街头巷尾也都在议论纷纷。茶馆里,说书先生敲着醒木,唾沫横飞地讲述着宫廷秘闻:“各位看官,你们可知,如今这大唐的天下,怕是要变天了!皇后娘娘都能和陛下一起上朝理政了,这事儿,从古至今可都没听说过啊!”

茶客们听得津津有味,交头接耳,纷纷猜测着未来大唐的走向。

对于武则天参与朝政,于礼不合的质疑声在朝堂内外从未停歇。

儒家经典中,对女子的定位是相夫教子,不得干政。

而如今,武则天却堂而皇之地参与到国家大事的决策中,这无疑是对传统礼法的巨大挑战。

那些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官员们,从心底里无法接受这样的局面。

他们认为,皇帝作为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天下的主宰,而皇后只能居于后宫,辅佐皇帝,不能染指朝政。

“天皇天后”并称的局面,在他们看来,简直是荒谬至极,是对皇权尊严的亵渎。

可无论官员们如何谏,呈上去的奏折都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李治似乎有意躲避这些争议,常常在自已的寝宫中闭门不见大臣。

有一次,几位大臣在寝宫外跪了整整一天,希望能见到李治,当面陈述自已的观点,可直到夜幕降临,宫门依旧紧闭,他们只能失望而归。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奏折开始由武则天负责批复。

她坐在批阅奏折的桌案前,眼神锐利,手中的朱笔在奏折上快速移动,写下一条条指令。

她的决策果断而坚决,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男性帝王。

起初,官员们对她的批复还心存疑虑,甚至有些不屑一顾,但渐渐地,他们发现,武则天对政务的处理不仅条理清晰,而且极具远见卓识。

要想在朝堂上站稳脚跟,必须掌握足够的权力。

于是,她开始着手掌控代表皇权的锦衣卫和不良人。锦衣卫原本是皇帝的亲军,负责侦察、逮捕、审问等事务。

不良人则是维持长安城治安的特殊力量,消息灵通,遍布大街小巷。

武则天通过各种手段,将这两支力量牢牢握在手中。

她赏赐给锦衣卫和不良人的首领大量金银财宝,许以高官厚禄,让他们对自已忠心耿耿。

很快,长安城的每一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