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一个天官一个权宦,加上自己这个外戚,今日的贡院门前,顿时有种诡异的微妙。
希望大家今后也能如今天一样和睦安静相处。
此乃梁道玄走过二人面前时,心中唯一所想。
三人的目光其实并未接触,然而却胜于先前全部寒暄。考生中也有人知晓梁道玄来历,不由多看两眼,但很快便开始忧心自己前程,目不斜视。
要说忧心,考试他半点也不担心,唯独挨饿,实在不能不吃下前车之鉴。
有了解试饿至昏厥的经验,梁道玄这次带足了干粮:这是件有技巧的事,因为朝廷规定,科举考试所带考篮行裹不能超过一个规定的大小见方。入贡院时,会有一个标准的木箱,每个考生所提篮箱都要尝试放入,可以入者合格,继续后面的检查,超出大小不得放入,要么临时找到替换,要么只能谢绝入内。
想将三天食物、文房四宝以及春闱最重要的御寒用具放在这个规定大小的提篮内是一个技术活。
梁道玄比解试其实只多带了一些吃食,但这些糕饼全部经过油炸,热量爆炸。他过去四处行走,曾听同住行脚商讲过一句他家乡河西道的谚语: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面条饿断腰。2
河西道脚商出门,只带一种过油黄米方糕,可凉食,一小块足以顶饿一天。这次梁道玄准备了够三四天的油炸糕饼,腻是腻了些,然而功能性极佳。
他绝不允许自己在同一个问题上犯第二次错误。
毕竟——谁饿谁难受,谁饿谁知道。
高步通衢
鸣锣噤声, 禁卫站定,贡院每道考间排屋两侧,各站两名南衙禁卫,执槊执戟佩刀挂环, 监视考生一举一动。
分卷的官吏出自礼部, 青袍翠襟, 精神不敢说一顶一的好,各个端正扬眉,身姿笔挺, 看不出在贡院被关了两个月。
从来各管输衙门中礼部挑人比别的都不大一样,此处不单看才略品性,身高长相都是重要考量标准。这并不是卷出来的标准,而是因礼部主管礼乐、教育考试、祭祀和外交, 都是要面子的行当。
此时各位礼部司的典议郎每个人身后再跟两名禁军, 双手捧着封蜡试卷沿号房排屋夹道走来, 禁军相随为的是防止分卷官吏与考生勾连, 帮忙夹带传递亦或肢体暗示。
士子要双手接题,闭口不言,不能与分卷官有任何眼神交流,颔首抬手, 待人走后,仍是不能即刻打开,静心等待所有考生拿到试卷后,听取再鸣锣一声, 方可答题。
而此时天色过破晓也刚刚半个时辰,冬日夜长昼短,却仍是解试的规矩, 晨钟暮鼓,以旭日为令,太阳下山时分便是交卷之时,严禁燃烛继烛。也就是说,省试的答题时间比秋闱解试要短上许多。
合理安排审题、腹稿、草拟、斟酌、审改、定稿与誊写的时间变得极为重要。
偏偏梁道玄的号间把靠西山墙,采光并不很好,他需要更加珍惜答题时间。
开卷鸣锣声响,惊飞冬雀阵阵。
崇宁二年省试开考。
梁道玄启蜡拆封,展开试卷。
这次他可记得边磨墨便审题了。
这题目……解试与之相较当真差若天渊。
解试考得是海内民生雨露同沾的政策性引导与策略,也是难得宏博题目和远瞻长策,但远不及本次省试题目宇量深广、闳远微妙。
户部王希元王尚书自己也是科举出身,资历丰厚老辣,怎会轻易高抬贵手以易题而酬士子?
想都不要想。
一方试卷之上,是笔吏犹如雕版的小字:
“盖闻仰祖敬宗,法也,道也,仁义德钦。法尧善舜,以守弘业,开武继文,得正盛创,训迪之方当立纲陈纪,立纲陈纪,亦有故闻而望。《周礼》、《唐六典》出大治之世,宏天苍之法,今亦有奉。然财用不曾裕,弊患亦累见,四海虽升平有象,却未得鸿均之世抚绥万方以谢天地祖宗。效古可使祖宗之治见于今耶?非效何如?有可言乎?”
三连问的紧迫感与施压力非同凡响,最后还附赠一行小字:
“尔求庙堂之高,当明于治道,详言尽诚,无愧天子门生。”
压力再度拉满。
此题锐意,并非温和之探讨,可以说是凶悍强横。
王尚书给的题目是常见的以史料为例,然而却用不同时期不同典籍作为对比,探讨以史为鉴的可能性。
他先说敬仰效仿祖宗之法既是法律又是理政之道,更是仁君当拥有的品德。人人都会说尧舜禹汤是上古贤王,效仿可以守住基业,想要开创大治之世,也要学习周文王与周武王的王政心得。
《周礼》和《唐六典》都是制度典籍,非常具有治理国家的指导意义,从前的朝代都依照二者制定自己的典章,今天咱们也是一样。
可是问题来了,是我们哪里做得不够好吗?为什么眼下钱粮不缺但也不足,四海之内还算安泰,可离真正的盛世似乎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