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没有电视可看,我不想背贴床板眼望瓦片,只好点着煤油灯看旧书、旧报。山村的夜,出奇的静。静夜里,文字很容易打动我的心。我觉得把文字变成铅字是一件高深而高尚的事。我心生羡慕却又不敢触及。
一天晚上,再一次被文字“打”出泪水的时候,我忍不住用笔在纸上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写完后,突然萌发了想让它变成铅字的冲动。于是,我用信纸认真地抄写了一遍。第二天,我到镇上买了信封,在信封上工整地写上了报社的地址,贴上邮票,把信放在心窝上祈祷了几秒钟投进了邮箱。
半个月后,无意间在报纸上竟然看到了自己写的读后感。顿时,我心跳加速。文章后面有“请作者告知详细通联地址,以便寄样报、稿费。”我寄信的时候没想到文字会发表,更没想到会有钱,所以就没写地址。我赶紧给编辑写了封信。没过多久,我收到了编辑寄来的样报和一封短信。编辑在信里告诉我,以后投稿用方格稿子。
又过了几天,我收到一张8元钱的稿费单。第二天,我借了一辆自行车到镇上取出稿费,我拿着8元钱去文具店买方格稿纸。但是,镇上几个文具店都没有方格稿纸。我毫不犹豫地骑着自行车去30多公里远的县城。赶到县城已经中午过头了,到文具店一问,方格稿纸2元一本。买好稿子,我花1元钱买了包子填饱了肚子。我又在县城转了转,淘了3本旧书。
回到家的时候天黑了。跑了一天,我竟然不觉得累,兴奋得一夜没睡。这篇“处女作”给我的激励很大,它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希望。此后,我与土地打交道的空隙都要跟文字“亲近”一下。
文字是很重感情的,经常“亲近”它,它总会给我意想不到的回报。这回报,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现在,想起发表“处女作”的经历,心情依旧无比的愉悦,也许,这是我的“处女作”情结吧。
闲时读旧书
我喜欢读旧书。因为旧书能安慰我空寂的心。
迷醉于读旧书缘于一次长假。那次长假,新买了几本书,可没几天就被我贪婪地“啃”完了。空寂的心找不到安慰就开始四处伸出“爪子”。“读旧书,是和过去的岁月谈话。”早读过的这句话一下子把心照亮了,于是,“爪子”伸向了二十年前读过的初中课本书。因为我怀恋初中的岁月。没想到,已到不惑之年的我,竟从中找回了往昔的温馨。
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让我忆起拥有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等优秀品质的许许多多的母亲:生我养我的母亲,一边手纳鞋底,脚摇箩筐(箩筐里围一件破旧的棉袄,小弟躺在里面,小圆眼睛滴溜溜地转),一边不时地看一下我怎么一笔一画地学写字。暖暖的阳光照着母亲慈祥的脸,母亲那甜甜的微笑所透出的温情把我罩得心里也暖洋洋的;小弟的小圆眼转得大概累了就“哇哇”地哭起来。邻居张大娘忙把他抱出来,撩起衣服就把奶头塞进他的嘴里,小弟的哭声一下子跑得无影无踪,直乐得手脚乱舞。我想,小弟把大娘当母亲了,因为,在我心中大娘拥有母亲的博大胸怀……
读朱自清的《背影》,父亲的殷殷爱子之情,又涌心头。我苦命的父亲,挑过脚,打过短工,挨过斗,卖过血……所有这些,不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吗?我倔强的父亲被割“资本主义”尾巴挨斗后分不到生产队的猪肉而卖血买粮食、肉等,尽管如此,在大年夜仍然不能让儿子大口地吃肉而泪水涟涟,不也是对儿子的爱怜渗透着哀愁和无奈吗?
读鲁迅的《社戏》,把我带回了少年时代看“野电影”的快乐之中。草坪、山坡、晒谷坪放映电影,我们躺着、坐着或骑在大人的肩膀上走进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整个血液也跟着奔腾,羊肠小道上我们的“火把龙”宛然盘旋,一呼一应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所有这些,又重现脑海,无不充满着山村的诗情画意。我们农家小朋友也在这情致中结下了诚挚的友谊。
……
重读旧书,真是:书旧,内容却未旧;内容旧,意却未旧。重读旧书的滋味,好比遇到了久别的挚友,许多祝福的话语,在嗓子眼打成感情的泪结,让彼此的心跳再一次成熟。重读旧书不仅让我空寂的心得到了安慰,还让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崇高的洗礼。
读旧书的滋味就跟嗜酒者饮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救命红薯
50年前,我刚成年从学校回到村里当“劳力”,村里的“领导”就让我在土墙上书写“力争上游,火烧中游,鞭打下游”的标语。不久,我们的粮食亩产量开始“放卫星”似的一个劲地往上窜,由原来的亩产几百斤一下窜到了亩产几万斤。大家都信心百倍地喊着“苦战四十天,实现农业现代化”、“十年超英国”的口号,迎接共产主义的到来。
整天游行喊口号,我开始相信共产主义真要来了:我们已经不在家吃饭,而是到村里的大礼堂吃大锅饭了。吃饭的时候,“领导”说现在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再过段日子,大家就可以各取所需了,想吃什么,想要什么,填张表,只管拿就是。
我们吃着收回来的公家大米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