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打开大门,但得是学习特别好的才俊。古代官学的免费,有点类似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大学免费。那时候读大学,不光免费,还管吃管住,毕业还分配工作。
需要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古代的官学也会收一些自费生。比如汉代的中央太学有两类学生,“正式生”和“特别生”。正式生由中央直接选拔入学,属于公费生,政府还发俸禄;特别生由地方选送到太学,属于自费生,尽管也不需要交学费,但没有俸禄,食宿费用需要自理。所以,太学中有些贫寒的子弟,需要一边学习一边做小工,这就跟今天的打工上学类似。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古代私学的费用。
私学的开创者是孔子,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给了普通大众读书的机会。私学的老师不是政府官员,国家财政也不支付其工资。古代官学的老师相当于今天有编制的教师,而私学教师没有编制。私学类似今天的补习机构,上学得交学费,孔子定的学费标准是十条束脩,束脩就是肉干,类似今天的腊肉。这个价格说贵不贵,说便宜也不便宜,因为那个时代吃肉还是不容易的。那如果交不起肉干,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上学了呢?也不是。老师也可以不收你学费,但你得帮老师家干活,以工代费,有点像今天导师带研究生的意思。
后来私学渐渐普及,运营模式也成熟起来。私学的经费来源也趋于多样化,有地方士绅的捐赠,还有政府的补助,所以个人缴纳的学费也逐渐降低,普通家庭也能承受得起了。以明清为例,一个学生读私塾的费用一般为每年80斤到120斤小麦。这个数量,当时半亩地的产出就足够了。清朝人口剧增以前,一户中等自耕农的家里大约能有5亩地。这样算下来,一个学生的上学费用约占到全家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62 古人上学累吗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这也是我们的文明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那古人上学累吗?咱们就来考察一下。
汉朝时的中央官学是太学,其教学制度并不是很严格。没有规定毕业年限,也不注意考勤,上课和学习都比较随意。但太学非常注重考试,用考试的方法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点跟今天西方的大学比较像,学校不重视日常考勤,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考试上见分晓。汉朝太学的考试是一年一次,也叫“岁试”。岁试的考试方式叫“设科射策”。考试前,考官将写有考题的竹简根据难易程度分为两科,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一科,然后进行抽签选题。抽签的方式很有趣,考生任意投射案上的试题竹简,射中哪个就答哪个,有点像今天公园里的套圈游戏。经过岁试,成绩好的可以授官,成绩不好的勒令退学,成绩一般的就继续留在太学读书。这么看来,汉朝人读书完全靠自觉,具体累不累要看个人。
到了唐朝,中央官学的模式大体上与汉朝类似,但考试的频率大幅度提高。唐朝的考试有旬考、月考、季考、岁考等诸多名目。今天的中学生也有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模拟考等,真可谓“古风犹存”。另外,唐朝有严格的劝退制度,连续三年考试不合格、在校九年未毕业、旷课太多等情况都会被勒令退学。考试多,规矩多,所以唐朝学生真心比较累。也许是太累的缘故,唐朝设立了固定的假期。每十天休一天的叫“旬假”,类似今天的周末。“田假”和“授衣假”一次休15天:田假在农历五月,让你回家帮助干农活;授衣假在农历九月,让你回家准备冬季衣物。“田假”和“授衣假”类似今天的寒暑假。
隋唐时建立了科举制,极大加重了古代学生的学业负担。为了考科举,学生们都是日夜苦读。所以,唐朝之后的学生上学只能更累。
官学如此,私学也不可能轻松。私学的师资和平台都比不上官学,所以学生得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私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制度标准,各类私塾、书院都是自行安排作息时间,一般天亮即入学,下午放学。尽管放学比今天早,但放学后的作业很多。古代科举考试需要熟背经典文献,所以大家放学后得继续背书。必背的儒家经典“十三经”,原文和注释加起来有60多万字,这可不是今天背几首古诗和几篇文言文能比的。明代文人谢肇淛有“夜读书不可过子时”的名言,子时是现在的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1点,说明那个时候读书到凌晨是普遍现象,所以才会有这种劝告。
要说古代上学最累的,还得是清朝的皇子群体。清代史学家赵翼曾大发感叹:“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清朝皇子6岁即入学,15岁封爵后方可毕业。每天天不亮就要进宫,比上朝的大臣还要早,因为要比老师早到一个小时温习前一天的内容。每天的课程也非常繁重。早上5点就要开始上第一节课,类似今天的外语课,学习满语和蒙古语,有时还要选修一些藏语和维吾尔语。第二节课是汉文课,类似今天的语文和历史,不但要学儒家经典著作,还要学《史记》《汉书》等官修史书本朝先辈的创业史以及先帝留下的圣训。这节课时间最长,要从早上7点多到下午3点左右。最后是体育课,要学骑马和射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