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导最怕的是这位尹总不会演戏,提前一再说:“你就当你娶人家了!”
这位的扮相实在是好,这个实打实的身高,这个站在高头大马跟前显得格外不同的少年,他翻身利索的上了马,并不要谁牵,马儿就动了。
好一个英武英俊的少年郎!
少年豪爽的说笑,然后回头看看轿辇的方向。
辛导:这是在家专门练过吧,这对着镜头的感觉可太对了。
洞房夜,新娘子露出一张如菡萏一般的面容,眼睛明亮有神,抬手戳了戳微醺倒在榻上的新郎。
新郎官一把攥住新娘子的手。新娘子没抽回来,便不强抽,只手指轻轻动着,挠着新郎的手心。新郎猛的睁开眼睛,吓了新娘子一跳。新郎的眼里尽是少年人才有的捉弄之色,新娘子只愣了那么一下,而后便笑了,咯咯有声。
这一段是剧本上没有具体的描述的。就是一个洞房,一个场景,没有一句台词。
而今,这个也没有一句台词,却把少年结缡给诠释尽了。
就是这么一种明媚的、鲜活的、无忧无虑带着无限期许的感觉。
“咔——”辛导喊完,自己先鼓起掌了:“还得是真情侣,也得是真恩爱……要不然都要欠那么一丝味道。”
桐桐也笑,捏了捏四爷的手:我们一定做过少年夫妻!
是!一定也曾少年结缡过。
镜头一转,李世民新婚后第一次随军,他得去军前了。分别数月,再度归来。
长孙氏是雀跃的,只听下面的人禀报说二郎回来了,她便提着裙摆,急匆匆这么跑出去。桐桐好似也看到一个姑娘,急匆匆的去迎她的夫婿。
那天,好似刮着风,她看见了他的袍角。
亦或者,少年一如现在,一路拎着袍子疾步而来的。他语气沉稳,不疾不徐,脚下却极快。直到远远的看见彼此了,才都笑了。
人在跟前,思念的话一句未能说出口。
他问说:“我不在这些日子,家里诸事可安?”
她回他:“家中勿用挂怀,这一路车马劳顿,累了吧。”
身边仆从无数,许多话都只能含在嘴里。
直至洗漱的时候,少年身在浴桶里,在女子转身要走的时候,他才拉住女子的袖袍,一脸的戏谑之色的调笑:“你去哪儿?”
女子并没有台词,这个镜头中女子若是娇嗔的看一眼,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
可林雨桐没这么处理,她过去,凑到男子耳边低声说了什么,这个词到底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凑过去说了,也调戏回去了。然后男子湿漉漉的手臂伸出来要抓她,她转身娇笑着走远了。
“咔——”辛导就看马编剧:这么处理,行吗?
行!怎么不行?一个敢写小黄诗的长孙皇后,婚后浓情蜜意时也该就是这个样子的。
第84章 但行前路(84)三更
剧本上,有很多词不多,看起来很简单的戏份,其实细细琢磨,都不简单。桐桐在一些场景上打上记号,凡是第二天有这一场的,都得重视。
就像是今天的第一场,桐桐就一个词的台词,这个词说两遍就完了。可在桐桐眼里,这场戏才是重中之重,这是两人情感牢固的一个转折点。
而这个简单到只有两个字的词,其实是长孙氏践行了一辈子的承诺。
这场戏有个前情:李渊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接纳了次子的建议,当时他给了次子一个承诺:得天下之后立他为太子。
前一年李渊起兵,第二年宇文化及便杀了隋炀帝,紧跟着隋恭帝让位李渊,李渊登基为帝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将嫡长子李建成册立为太子。
李建成比李世民年长九岁。
李渊登基这一年,李世民还不满二十岁。他十八九岁就鼓动父亲起兵反朝廷,并且身先士卒,率军一路打到长安。
灭隋立唐,拿下关中,他居功至伟。
但是他的父亲忘了当初的承诺,册立了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
此时才十七岁的长孙氏看着独站于庭院,仰望着月亮的丈夫,缓步向前。
去年,那个跟她慷慨陈词的少年,跟她讲天下大势,跟她讲隋炀帝暴—政,讲百姓流离失所,讲人口凋敝的一腔抱负的少年,他好似不见了。
他沉稳内敛起来了,一如现在的长孙氏。
她第一次感觉到了风起云涌,也第一次感知到了波云诡谲。
秋风起,落叶随风卷,她踩在树叶上,飒飒作响。
男子没有转身,他好似笃定前来的是他的妻子。
她将手里的披风给他披上,“妾在。”
男子攥着妻子的手,“我在想,若是母亲还活着,会如何?”
一母同胞,窦氏夫人又能如何呢?她或许会揽着跪在身上的次子,拍着他的脊背,一下一下的安抚吧。
于是,长孙氏便伸出手,紧紧的抱着丈夫的胳膊,贴着他靠着他,也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