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是他娘出去开的。
方吴氏见了来人微微一愣:“你是……于大家的?”
虽没怎么见过,但亲兄弟间难免有些相似之处。
于庆家说:“正是。小子叫于庆家,是庆隆的大哥。见过方家婶子。”
方吴氏见于庆家还提了东西,看样子着实不轻,便道:“快进来说话。”
于庆家提着粽子进了院子。这院子真是不小,约他家三个那么大。收拾的却井井有条。这时方戍也出来了。这位秀才看到他一脸兴奋,脸色都变红了,笑着抱拳道:“小弟方戍,表字守城,见过大哥。”
瞅你这便宜样吧!方吴氏在心里怼她儿子,嘴上道:“孩子你咋这一大早就来了?可是有啥事?”
于庆家递上桶说:“婶子,就快过端午节了,我来给你们送些粽子。我二弟卧床在家多亏你们惦记着。我父亲和阿爹心里念着你们关照,说原本该亲自过来看看,可又碍着眼下不太方便,所以就让我来了。还有就是想问问,能不能,能不能借一天牛车用用。”
方吴氏接过木桶,示意方戍别杵在那儿看,赶紧去弄些喝的来,又说:“牛倒是在家里,你要拉啥货?”
于庆家说:“庆隆和我二弟弄了木摆件,是石头底座,有些重,我们想拿到镇子上卖卖看,没有车却不好拉,这才来问问您。”
方戍一听是木摆件,耳朵支棱起来:“是啥样的木摆件?水车吗?”
于庆家笑说:“对,就是个头大些。”
方吴氏道:“那便拿去用也行。只是明日地上要用牛,所以只能借今日,这可行?”
于庆家说:“就今日用,谢谢婶子。”
方戍这时问:“大哥可用过早饭?不如就在这里吃些吧?”
他可有太多的问题想问了!
方吴氏也说:“正是,我弄着面条呢,你吃些再走。”
于庆家路上已经吃了个饼子了,也确实急着回去,便道:“多谢婶子和守城兄弟的好意。只是我今日还要赶着去镇上,怕是得抓紧回去。”
方戍一听,赶紧推推方吴氏:“娘,您的面条能不能煮烂了?您赶紧去看看呢?”
方吴氏心说我都没下锅呢我只是擀好了我煮烂个屁!
不过她很明白儿子心思,便道:“是了,我去看看。”
方戍松口气,小声问:“大哥,隆哥儿可还好?”
于庆家路上想到方戍可能确实很喜欢他小弟,但没想到这么惦记着,闻言笑说:“还好。他很喜欢你叫方叔送去的那些小鸡,墨条也很喜欢,我看都收着了。他还让我给你带来这个。”
“他有送东西给我?”方戍激动得,手往衣服上擦了好几回才接过于庆家给他递来的小木盒。
“隆哥儿让我转告你,他这雕刻的手艺还生疏,希望你莫要嫌弃。”
“不嫌弃不嫌弃,喜爱都来不及。”
方戍打开来一看,居然是五支木制的书签!
一大四小五支小书签,中间最大,两头各两支相对小些的。这些书签夹书页处都是扁扁的木片,上头刻着如意云纹,而一头要露在书页外的就讲究了,五支,其中一个是阳刻,刻的是一枚龙眼大的小粽子,粽子上头的芦苇叶折痕跟绑线都刻得活灵活现。
还有四支书签,分别刻出的是龙舟、艾草、香囊、葫芦。这是用的阴刻,却也十分精美。
“隆哥儿说你书读得多,想来应该能用上这些。”
“能能能,多谢大哥,我很喜欢,我实在太喜欢了。劳大哥务必代我谢谢隆哥儿。”
方戍特别爱那枚小粽子书签。这巧思,他以往都没有见到过。哪怕是在省城都没见谁有这样的书签!
于庆家看他是真心喜欢,也替弟弟感到高兴。只是他也没时间说太多了。
正要起身告辞,这时方丁满却套好了牛车放在院中,进厅里来道:“这还好你们家来了人。再不能打听到点庆隆哥儿的消息,我家这傻小子都要得心病。”
方戍轻咳一声:“哪有啊父亲?”
方丁满说:“有没有你自个儿心里知道。贤侄快坐。”
于庆家来的路上还担心这一行太唐突,方家未必会待见他。不料这一家人都这么客气。他道了谢重新坐下来,这时却听方丁满问道:“就是说,那提亲的日子就不能再往前提一些?”
于庆家:“……”
方戍道:“父亲,您怎么突然说这事?这不也没多少日子了。”
方丁满说:“我是看你成天茶饭不思才拉下这脸的,你不愿意就算了。”
“没有没有没有!”方戍连连摆手,看到于庆家笑,登时有些窘迫,“我、我的意思是说,还是要守信。也不好为难大哥。”
“倒不为难,待我回去问问家父家母。”
“父亲,您不用去帮我娘烧火?”方戍给方丁满使眼色,示意他能不能先避开些。
“好好,我去帮你娘打下手。你们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