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是骆鸣岐从各地收回来的。
如今的人很是蒙昧,但是骆鸣岐也根本无法奢求什么,毕竟他们都没有受过合理的教育,也都不知道所谓的人格是什么,他们连自己的温饱都保护不了,就当然想不到传承了。
所谓的传承,也就是那些有东西可以传的人呢,才需要思考的事情。
至于自己生出来的那些孩子,当然是没有几两银子重要的,因为很多百姓一家人一年甚至连一两银子都花不了。
但是一年已经可以生出来一个孩子了。
骆鸣岐带回来的孩子,身体都十分孱弱,都是十足的寒门子弟。
她自然是知道这些孩子一字不识,在选择的时候,都挑选的是那些年纪最小的。
因为这种孩子很容易被人厌弃,也很容易养不活。
骆鸣岐选择这些孩子,也算是在救人吧。
只是收效甚微。
但是也因此,第二届的学生年龄都很小。
若是说第一届的学生放在现代算是勉强能够上中学生的门槛,那么第二届的学院,就是小学生活着是幼儿园的学生了。
这样的情况会造成一些弊端,比如因为学生的年龄太小,根本就学不会那么多的东西,所以给老师们带来的压力也很大。
还有就是,这种认识不到自己出身的人,很容易会心理不平衡。
可以这么理解,若是一个人,在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那么养父母即使对他们差一点,他们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如果那个人一开始是被当做亲生的孩子养大的,那么如果后来那一对夫妻有了新的孩子,然后对待两人不平等,那么那个一开始被收养的孩子,自然是会心理不平衡的。
骆鸣岐没有要养孩子的心情。
她要培养的,只有未来国家的栋梁。
如果因为自己的出身而觉得骆鸣岐待他们没有身边的人好,所以出现了嫉妒的心理,那么骆鸣岐肯定是会毫不留情地将那些人抛弃的。
骆鸣岐说是要培养那些人,但是她从来都知道自己的最终目的。
不是培养所谓的一个人,而是要救下这个将倾的国家。
可能在未来会有很多人不理解吧,但是那又有什么呢,骆鸣岐决定要做的事情,当然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到最好。
只是现在看来,骆鸣岐所担心的事情暂时还没有发生。
第二届的老师们是这么说的:他们可太乖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乖的孩子。
是啊是啊,那些孩子都是不哭的,有的人即使拿不住笔,也会跟着我们写的字一遍一遍地描。
都可乖了,即使不知道那些字是什么意思,记得写法的也有不少。
五六岁,其实是刚好启蒙的时候,所以能学会写字其实不是什么大事儿。
但是如今的字体,可都是繁体字啊。
繁体字,比如今的简体字要难很多,这么大的孩子可以学会,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
骆鸣岐对现如今的进度很满意。
若是不出意外的话,这些孩子会比第一届的那些寒门子弟更加聪明一些。
毕竟启蒙的越早,就代表着他们的大脑开发的越早,以此类推,那就可以说明这些孩子至少在相同的年龄的时候,要比第一届的人管用。
既然如此,骆鸣岐就可以无视这所有的弊端了。
只要这一个好处:让日后的人才不至于忽然断代。
没错,虽然骆鸣岐安排了这么多的人才,但是在前几批的人才长大之后,骆鸣岐并不打算让这些人任职太久,毕竟当时的豪门士族一定没有被完全拔出,那些个拉帮结派的恶习也绝对会多的很,所以骆鸣岐打算让这些人在任职几年之后就辞去自己的职位,然后换上新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骆鸣岐会吸收士族子弟进入学校的原因。
就这么,一点一点的,像是给猫咪换新粮一样,将原来的旧粮的比例逐渐减小,最后只剩下更加合适、更加健康的新粮。
妥协?
骆鸣岐是可能会妥协的人吗?
只是在不知不觉的时候,他已经将这些人全都给算计了。
学校虽然距离东宫比较远,但是骆鸣岐在最近出门的时候都不坐马车了,她都骑马。
她身后跟着的在骆鸣岐走后顶上来的贴身侍卫欲哭无泪。
因为在一开始,骆鸣岐还是不怎么回骑马的,就这么短短的一段时间,竟然让骆鸣岐的速度都超过他了。
要知道,他身下的马匹,也是一等一的好马啊!
当然,这个侍卫不知道的是,骆鸣岐的马是被骆鸣岐自己的灵力温养过的,和一般的凡马已经不大一样了。
两人一前一后,一骑绝尘。
在他们身后,是退让的那些京城中人。
我呸,都是些达官贵族,当街纵马,我们这些百姓只有被马踢了的份儿了吧?
慎言,那是